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历史与传承 History

刘纲纪先生:一个单纯的艺术家、学者和教书匠
发布日期:2016-10-23 20:32:58 浏览次数:


邹元江

刘纲纪先生1933年出生于贵州省普定县马堡乡,在贵州生活了19年后,1952年他考取了北大哲学系。贵州地处西南一隅,建国前经济落后,文化贫乏。不过,在刘纲纪年少时,贵阳却因为“抗战”在文化上曾出现过短暂的繁荣时期。为了躲避战火,内地沦陷区的许多受过“五四”新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那时纷纷涌进贵阳,这其中就包括巴金、曹禺、闻一多等文化名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小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刘纲纪积极参与了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还曾在一位老师的指导下刻过一张宣传抗日的木刻画。正是这些特殊的经历,一方面在刘纲纪的内心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使得新文化和启蒙的思想在他心里扎下了根,激发了他对文学和音乐、绘画艺术的兴趣。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巴金的《家》、鲁迅的《呐喊》、茅盾的《虹》、艾青的《火把》、何其芳的《夜歌和白天的歌》等作品,纵情高唱当时广泛传唱的抗战歌曲。当然,他最为喜欢的还是绘画和书法。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由是当时遵义有一位叫胡楚渔的画家在安顺县党部举办了一个画展。正是在这个画展上,刘纲纪被胡楚渔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按理说,绘画和书法艺术与当时新文化所倡导的救亡图存、思想启蒙的时代精神关联并不大,并不像文学和音乐作品那样能直接地鼓舞、启发人心。但后来刘纲纪道明了他那时之所以喜爱绘画和书法的缘由:“一是我在散文诗歌中读过一些描写自然山水之美的作品,喜爱欣赏自然山水之美;二是我的故乡多山,自小喜看山景;三是胡先生好画崇山峻岭,画风又雄强豪放,刚好符合我的审美趣味。”可见,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引领着刘纲纪对文艺的兴趣,而绘画和书法不仅契合了他爱好新文艺的心理,而且也与他周遭的生活环境所带给他的最初的美感体验相熨帖。

学习书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花销比较大,二是今后的出路也不一定好。所以家里人并不希望刘纲纪走画家这条路。不过,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家人通过一位朋友还真的让他正式拜胡楚渔为师,跟着这位在贵州很有影响的画师学习了两年,打下了中国书画的基本功。尽管如此,家里人还是反对刘纲纪以画画为业。梦想着做艺术家而不能的刘纲纪转而对艺术史和文艺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1956年他从北大毕业时会选择《“六法”初步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直接动因。这部六万多字的论文1960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著名美学家邓以蜇先生在病中读完全文后赞赏道,虽曰“初步”,登峰已在望矣。刘纲纪新时期以来相继出版的《黄慎》、《龚贤》、《文征明》三位画家的评传也应验了邓先生当年的深深期许。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在《道在瓦壁——刘纲纪美学思想初读》一文中评价刘纲纪对新中国美术史论的贡献时说:“五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双重视角去研究、阐释中国美术,课题涉及中国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书法艺术、‘六法’研究以及美术家个案研究。其独树一帜的研究路径,使其构建起了独特的新观点、新学说,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新中国美术史论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正是基于刘纲纪为新中国美术史学科所作出的突出贡献,200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他“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此外,刘纲纪在书法理论上也颇有建树,相继出版了《书法美学简论》、《书法美》等重要论著,成为新中国书法理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一度引发了学界和书界对书法理论的大讨论。

2012年11月,武汉大学、中华美学学会举办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回顾与展望暨刘纲纪先生八十华诞庆典”系列学术活动。期间,由湖北美术学院和湖北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了“当代学术名家:刘纲纪书画展”,展出了刘纲纪先生的150余幅书画作品。与此同时,《刘纲纪书画集》也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作为美学家的刘纲纪第一次以书画家的面貌公开亮相。对于刘纲纪在书画创作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湖北省文联原主席、终身成就艺术家周韶华先生评价说:“刘先生的作品寓意深刻、意境浓厚,书法达到了自由状态,是纸上的乐章和舞蹈。”

刘纲纪对文学和书画理论的喜爱和精研对他撰写影响深远的《中国美学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部由李泽厚、刘纲纪主编,刘纲纪独立执笔完成的百余万字的两卷巨著,被美国著名华人学者傅伟勋教授誉为“中国美学的开山之作”。此外,刘纲纪还撰写《<周易>美学》一书,这是他研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又一力作,这部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的专著在海内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刘纲纪独辟蹊径打通“中西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也做出了公认的开拓性的贡献。刘纲纪的实践美学研究构建起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实践——创造——自由——自由的感性表现——广义的美——艺术。他的实践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美学与哲学》、《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艺术哲学》等专著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余阐释的三种基本形态》等一系列学术文章中。

刘纲纪之所以能在实践美学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深研究和他对自己所提出的“实践本体论”的系统论述。“实践本体论”不仅奠定了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而且也在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学者山口勇就在日本的《唯物论研究季报》上以《重新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概念》为题专门对刘纲纪的观点进行了介绍,并专程赴武大拜见、采访了刘纲纪。

今天,已年逾八旬的刘纲纪先生,仍在他已经默默地坚守了五十七个春秋的教学科研岗位上辛勤耕耘,指导着博士研究生。作为他的学生,他其实给予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一个为艺术而生、为学术而生、为教育而生的艺术家、学者和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