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
从1956年李达老校长主持恢复重建哲学系以来,哲学学院(哲学系)在新中国的历史中整整走过60周年。60年是一甲子,对于自然的个人而言,花甲之年已然为人生的老年,但对于一个学科而言,却正当芳华。回顾60年来的曲折发展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哲学学院能在近十几年里获得长足的发展,从60年前只有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到今天学科齐全,一跃成为国内一流,国际QS排名连续五年在前100名的知名哲学学院,并不只是少数人努力的结果,而是与当前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势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之一的老校长李达,深感理论思维对于一个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在1953年2月23日就任武汉大学校长之职之后,就一直思考着如何重建哲学系。经过反复磋商,1956年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重建哲学系的要求,李达兼任哲学系主任。他多方面寻找人才,用了一年多时间,基本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教师队伍组建起来,据学校档案记载,当时在册教师约54人。学科建制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学和哲学史三个教研组。1960年教育部批准成立“毛泽东思想研究室”,是哲学系下属研究机构,李达兼任室主任。1964年增设美国哲学研究室和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当时的哲学系以本科教育为主,从1956年到1965年共10年里,招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专业的本科生。从1956年起经教育批准招收研究生,导师为李达教授与江天骥副教授。在这十年里,编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逻辑学问题论丛》和《荀子》等学术著作,编译了《狄德罗哲学选集》《论自由》《自然宗教对话录》《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等译著,编写了20余部讲义。即使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困难期间,也编写了《欧洲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等讲义,1972年由美国哲学研究室演变而来的现代美国哲学研究室,在江天骥主持下编辑了20余期《美国哲学动态》(内部刊物),供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央有关部门使用。
1977到1996年这20年里,哲学系与改革开放的历史同步,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1996年在国内率先成立哲学学院,下设哲学系、宗教学系和美学系。2003年从人文科学院独立出来的哲学学院,重新设立哲学系、宗教学系,并拟建心理学系、美学与艺术史系,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心理学9个硕士点,以及除心理学之外的8个博士点。目前哲学学院的学科建制基本上是在上述8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上展开的,心理学系在近十年里获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确立了以文化心理学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增加了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国学专业,以满足当前民族复兴过程中需要大量国学人才的现实要求。
自1978年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哲学学院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年由李达老校长选留与引进的青年教师,已经成长为年富力强的哲学工作者。在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中国理论界与哲学界迎来思想解放的春天。陶德麟、陈修斋、萧萐父、刘纲纪等人分别加入了当时的讨论之中,发表了重要的理论文章。陶德麟先生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几个问题》《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两篇文章,在理论界引起非常大的反响。萧萐父先生的《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一文,重新引发了关于中国有没有自己的近代哲学启蒙与中国现代化的民族精神之根的问题讨论。陈修斋先生接着贺麟“哲学无定论”的说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开放性做了极富启发性的阐述。刘纲纪先生提出的“实践本体论”,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社会实践的哲学精神给予了新的解读,产生了巨大的理论反响。江天骥、杨祖陶两人则主要从学术上准确阐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理论问题,江天骥详细探讨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问题、驳不倒的相对主义如何从理论上加以约束与限制等,杨祖陶则仔细梳理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系。20世纪80年代所取得的思想与学术成果,为哲学学院在以后2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自2003年新的哲学学院成立以后,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在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之后,8个二级学科都可以招收博士生,学院的学科格局一下子撑开了。在本科教育方面,除了哲学基地班之外,自2001年开出的比较哲学试验班、国学试验班、宗教学专业方向,改变了哲学教育内容单一、不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状,给哲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气象。大量短期来我院讲学的校外名师,国外名师以及英语授课,给本科教学吹进了一股新风,办学、科研方面也表现出积极向外拓展的新气象。举其荦荦大者,像Roger T. Ames(安乐哲,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Merold Westphal(美国福德姆大学讲席教授),Eleonore Stump(美国圣路易斯大学讲席教授、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Dermot Moran(莫兰,国际哲学联合会主席、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讲席教授),John Sallis(美国波士顿学院讲席教授、世界著名美学家),Nuel D. Belnap(相干逻辑的创始人,匹士堡大学逻辑学教授),Stephen C.Angle(美国威斯里安大学哲学系主任),Carine Defoort(鲁汶大学汉学系教授)等,都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印象。比较哲学试验班、国学班毕业的学生直接申请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如:叶茹申请到了康奈尔大学,李建军申请到慕尼黑大学,易刚申请到海德堡大学。学院与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哲学系合作,每年互派教师授课,刘乐恒、郑泽绵两位年轻教师用英语给该校学生讲授中国哲学。这样的双向、富有深度的中外交流是一个新的突破,使得学院在国际上的名气直接上升,2012年武汉大学哲学学科进入QS全球学科排名前40名。
自2006年以来,特别是2013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由沿海向内地推进,国家对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哲学学院的办学环境也相对得到改善。985、211建设经费为教师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学术专著出版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近十年来,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极其频繁,正式邀请前来做学术报告的知名学者平均每周有2到3人次。出版了本科生系列教材、学院教授文集系列、中国哲学学科点“珞珈中国哲学丛书”、国学院“珞珈国学丛书”等。
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著名大学博士毕业生纷纷回国工作。哲学学院引进的80后青年才俊大多毕业于国际知名大学,如陈晓旭副教授毕业于剑桥大学,引进了Thomas Besch(托马斯.百玺)、Matthew P.Lutz(马修.拉兹)等国际著名大学的外籍专家与博士,Benjamin Andrew Cross(本杰明.安德鲁.克罗斯)等外国著名大学毕业的博士前来做博士后。
除了为国家培养领袖人才之外,哲学学院一直重视以哲学思想服务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以理论方式参与思想解放运动之中。2003年以来,着重以学术方式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学术专著、学术论文、科研课题与重大政策咨询四个方面。2013以来全院获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6项,陶德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团队发表了系列重要学术论文,汪信砚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李达全集》整理工作以优秀成果结项。郭齐勇教授领衔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与传播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赵林教授率领的西方哲学教学团队及其西方宗教文化研究,影响了一届又一届学子。段德智教授领衔的中世纪基督宗教哲学系列翻译成果,给学院的宗教学学科带来了长久的学术声誉。他的其它宗教学应用性研究成果,彭富春教授关于中小学国学教育与三峡库区旅游政策的改进等资政建言,促进了当前国家宗教文化政策改进以及一些部门具体政策措施的改进。
回顾60年来走过的历程,哲学学院的办学宗旨可概括为如下几句话: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直面现实问题,勇于思想创新,尊重学术本性,敢于参与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以鲜明的中国哲学特色自立于世界哲学之林,同时又为解决中国人自己的社会、个人的心灵问题提供卓有成效的精神成果。放眼未来,哲学学院将紧随民族复兴的步履节奏,以坚实而沉稳的步伐迈向国际一流的学科前沿,在更加深广的国际化背景下培养行业领袖人才,发表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http://newspaper.whu.edu.cn/paper/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第14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