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念南
「赵老大」是中钢公司创建初期,所有员工对创办人赵耀东先生的称呼,表现大家对他英雄式又带家父式领导风格的敬服和无距离的爱戴。
中钢是当年蒋经国先生全力推动十大建设中的指针性项目,就当时的环境来说有许多不乐观的因素,诸如台湾没有一贯作业大钢厂的经验、人才和资金缺乏、退出联合国形成的外交孤立、大多数国营事业亏损累累的纪录等等。然而,在听取耀东先生强调以企业观点看,风险大、回收慢、成功机会太少,不值得投资,但是以国家前途、经济长远发展需求看,却非办不可的简报,经国先生遂作成「不但不能停办,而且要加紧办,今天不办,明天会后悔」的决策。是以,中钢是靠着决策者的远见与魄力而生,耀东先生与经国先生应居首功。
其次,能赋予企业生命力的,则是依赖领导人所建立的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耀东先生曾说:「我在中钢的成功经验就是靠人,当时我只有四、五个有经验的老人,其它全都是年轻而没有经验的『学生』,我认为善待部属,以身作则,尊重人才,彻底授权,是我之所以办厂成功的最主要因素。」这席话道尽了一个企业体成长茁壮的基因。
现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唯一最有价值的经营资源是人才,这个观念早在二十世纪七○年代耀东先生领导创办中钢时,即已奉为圭臬。耀东先生既然认为对中钢而言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才,那他用人的理念是什么?他特别有一番阐释:「对有品行、有能力的人一定要尊敬、包容,像我那时请人来帮我,不但三顾、十顾茅庐,甚至还下跪…。」理由就如同《从A到A+》这本书里所讲的「找对了人,就做对事」,所以耀东先生认为要优先找对领导阶层,由他们来建立企业文化。否则,一个企业没有文化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企业文化的塑造必须长时间面对面的沟通,由领导者将他的想法、远见、未来的方向,不断告诉同仁,让所有的人形成共识而一体遵行。简要而言,耀东先生用人的哲学是依序以「德、才、能、拼」为选才的标准,最优先讲求的是「德」,因此他说:「有德无才者,其德可用;有才无德者,其才不可用」。
早年公务人员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不怎么清高,是因为多数公务人员官僚作风遭来的批评。而形成官僚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害怕承担犯错的责任,以致于照章行事。所以,公务人员之间普遍存有「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中钢筹创时期,为了要有「效率」,以民营公司型态成立。后来,虽然因为民股吸收不足,改制成为国营事业,但为了维持「效率」,耀东先生使尽浑身解数,为中钢争得「上方宝剑」,使行政院特别颁行「中钢管理办法」,因而才能维持比其它公务机关较好的效率。这件事显示,中钢优质企业文化的建立,源自耀东先生的睿智、远见与坚持,也唯有他那「老大」型的风格,才能为中钢争取到适当的发展空间。
耀东先生在领导中钢时,最重视的就是「效率」。他常常灌输同仁「多做不错,少做多错,不做全错」的观念,以预防同仁养成公务人员的习性。为此,他又是以「老大」的风格时常对同仁拍胸脯保证说:「你尽管去做,有事我负责!」所以那时候,同仁只要不是存心投机、舞弊,做任何事情都能全以赴,不必耽心犯错而畏首畏尾。耀东先生真的是「有容乃大」,能够容忍部属的犯错,以致为中钢造就了不少人才。
管理不能守旧,要前瞻未来;企业要前进,管理也要跟着前进。耀东先生于民国七十年十二月转任经济部长之后,为防范中钢同仁因为公司改制为国营事业,而养成抱守规章办事的习性,导致公司老化,乃指示后继者为中钢「砍规章、立哲学」,用意在精简规章,宏扬管理哲学,鼓励同仁出于自动自发的精神勇于任事,而非被动地依据文字化的规章办事,以维持中钢的活力与锐气。具体而言,中钢的管理哲学为「爱的教育、铁的纪律」,也就是「儒家精神、法家手段」。有道是「不教而杀谓之虐」、「教而不杀谓之溺」,而中钢的管理哲学则是刚柔并济的「教而后杀谓之爱」。
民国八十年六月,耀东先生写了一封公开信给中钢同仁,题名为「赵耀东反赵耀东」,期勉同仁要创新求变,把昔日他在中钢的影子、文化,做一番彻底的检讨及革命,塑造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中钢文化。他特别提醒:「面对全新的高科技时代,信息的累积一日千里,短短几十年的文明速度,等同于过去一、两百年的总和,不论是从人的思想、产业结构以及未来趋势看,以往的管理方法不一定能够再被依循,面对全新的开展,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探索新的管理法则。」由此可见,耀东先生虽一手领导创建中钢,也为中钢树立了制度化管理的企业文化,但他并不引以为傲,反而要求中钢后继者勇于打破传统,开创新局,表现出无我无私的高尚情操。
基于「将中钢视如己出,但不视为己有」的大公无私的爱心,当中钢在民国八十四年民营化过程中,面临经营权可能遭受民间财团不当控制的危机时,耀东先生挺身而出捍卫中钢的利益,促使经济部改玄更张,以公开抽签方式移转中钢股票,达成股权分散为全民所有的目标,避免沦为「私营企业」。所以,耀东先生可以说是中钢民营化成功的守护神。而在当年四月欣慰中钢顺利完成民营化之余,耀东先生再度莅临中钢演讲,殷切期盼中钢同仁的就是维新企业文化、树立优良的领导风范,以及开拓公司发展远景。
谈到在中钢最引以为傲的事,耀东先生总是会提到中钢创立初期领导团队的「无我无私」,而非他个人的利益或荣誉。他说,当时领导团队的成员,每每在作决策之前吵得面红耳赤,但当决策形成之后,则众人一心全力执行,彼此之间没有芥蒂,更不会因为决策不合己意,而采取破坏或消极抵制的立场。这种事前勇于表达己见,事后又能放弃己见而奉行决策的表现,在我们中国人的组织团队中,往往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这也应该归功于耀东先生有容乃大的领导风格。
说到领导,授权也是重要的一环。耀东先生曾以「领航者」和「经营者」有别,说明授权的意义,以及自己在授权方面的作风。他的意思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是领航者,总经理为经营者,两者各有不同的功能与职责。他常举自己的例子,由中钢总经理升任董事长的第二天,即将办公室由高雄迁往台北办事处,显示自己对于授权的尊重与贯彻。
至于耀东先生为什么要将办公室迁往台北,这个动作又与授权有什么关系?据他的解释,搬迁办公室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总经理承担应尽的职责,避免事事就近向董事长请示,或者很容易就将本应自行核批的公文,送请董事长批示,而逃避推卸自己应该负起的最后裁决的责任。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因为水的特性是有包容性,而又谦卑无私,所以近似「道」。依我对耀东先生的了解,他除了具有包容性外,也十分谦虚。譬如许多名人都有为自己立传的纪录,然而,耀东先生认为凡是传记必有浮夸矫饰之处,因此多次拒绝他人为自己作传的提议。坊间曾经出现的有关耀东先生生平事迹的书籍,都是媒体记者私下搜集数据写成的,无一经过耀东先生授权认可。本此风格,民国八十九年高雄市政府文献会决定因为耀东先生领导创办中钢,对高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贡献,要以他的生平事迹为题材撰写口述历史,却为耀东先生婉拒,而改以中钢发展历程的角度撰写,用以作为中钢内部管理与文化的传承,同时提供产业界作为经营发展的借镜。这本书名为《中钢推手赵耀东先生口述历史》,即是由我撰稿。
耀东先生的风范、事迹与贡献可歌可颂,非短短数页纸张可以完整陈述,总之于公的立场,他是中钢公司的创办人、领导人、企业文化与管理哲学的启蒙者,而在中钢民营化的转型期,他又适时扮演了中钢民营化守护神的角色,功不可没,是中钢所有同仁永远景仰、爱戴、感念的伟人。于私的立场,耀东先生对我如师亦如父,是我心目中永远的「赵老大」。
注:赵耀东,1915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曾任台湾中国钢铁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台湾经济部部长、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名誉教授。2003年,当选为武汉大学第三届杰出校友。2008年8月20日在台辞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