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骥(1915-2006),广东省廉江县人,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中国著名哲学家,现代西方哲学、逻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中国西方逻辑史研究会会长、湖北省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会长、《国际科学哲学杂志》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编委和主要撰稿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宗教、哲学规划小组成员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哲学评议组成员。在哲学的多个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谙熟现代西方哲学,尤其在逻辑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英美分析哲学和文化哲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引介方面贡献卓著。出版专著、译著近20部,发表中英文论文80余篇。代表作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归纳逻辑导论》、《逻辑经验主义认识论》等。哲学上坚持实在论的立场。哲学研究上主张准确客观地把握西方哲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去理清它与其它文化的关系。2006年10月去世。
一、人生经历
江天骥于1915年5月7日出生于广东省廉江县南谿村,兄妹六人,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妹妹、两个弟弟。他的父亲叫江璠,母亲叫赖淑英,祖宗三代都是科举中人,因而他的家族是当地较有名望的乡绅。然而,他的父亲这一支较为破落,只有田产约租三十石。他的父亲颇懂新学,在县城的中等学校教书。由于身体原因,在江天骥初中毕业的1929年,他的父亲辞去教职。这样他家的经济情况便较为困难。当然,这也促使了江天骥努力读书,奋发上进,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
江天骥1922年至1926年就读于广东廉江南谿村小学,小学毕业后入廉江县初级中学读书,在这里他开始受到当时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接触到进步刊物《民铎》,阅读了胡适、陈独秀等人的作品。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考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后改名为广东省立广雅中学)高中师范科,在高中的三年,江天骥受到了在他自己看来比较满意的教育。他也勤奋读书,积极思考,除了学好规定的课程外,他还大量阅读各类书籍,并翻译、撰写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成了当时学校的名人。值得提及的是,在他读高中期间,适逢“九一八”事件爆发,他积极参加抗日宣传。1932年在他十七岁时考入中山大学外文系,但因家境原因,他半工半读,仍然担任自1932年8月就开始的广州市立第七十一小学教员。这时在写作方面,他也非常努力,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多篇作品,并以左翼作者身份自居。在此期间,他还兼修了德语、法语,并阅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德文原著如《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他在这段时间的作品中有同情劳苦大众的内容和倾向,因此受到广东省国民党当局的怀疑,并于1933年8月作为“共党嫌疑分子”被捕,先拘留8个多月,后在其举人出身并担任过地方法院院长、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官员的二伯父的斡旋下得到从轻处罚,被送往国民党第一集团军集中营关押了三年多。在狱中,江天骥主要通过学习外文和阅读哲学著作来消磨漫长、难熬的岁月。由于在被捕和狱中受到拷打和折磨,1937年江天骥出狱时身体极差,在广州医治了一段时间后就回到了廉江县乡间修养。身体状况有好转后,分别于1938年2月至7月、1938年9月至1939年8月在广东梅县市立中学、廉江县良垌中学担任教员。这段入狱经历,对江天骥影响非常大,据他本人后来回忆,甚至改变了他的性格。
1939年11月从中山大学转学至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师范学院英文系二年级,后转入文学院外文系。在联大期间,他选修了金岳霖、贺麟和洪谦等教授的逻辑学和哲学课程,在二年级暑期翻译了《费希特的生平及其哲学》,由贺麟推荐于1940年在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同时有译文在当时的学术刊物《学原》上发表。1942年3月,还有三个月就要大学毕业的江天骥被应征入伍,先后在“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后改为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俗称“飞虎队”)、“国民空军第五路司令部”担任翻译,并于1942年7月与同时入伍的其他译员一起被迫集体加入国民党。在担任译员工作期间,由于江天骥英文基础扎实,工作效率较高,他有大量的时间用来读书,读的书主要是外文书(当时他英、法、德文的著作都能流畅阅读),内容主要是哲学、文学方面的书。当然,这些书主要是从西南联大图书馆借的。1944年9月随同空军军官一百余人到达美国,为在这里受训军官担任口译和课堂编译工作。在任翻译员的同时,他于1944年12月进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Boulder)研究生院攻读哲学硕士学位,于1947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位。1947年7月江天骥随军回国到南京,在国民党空军总司令部从事翻译工作,并于1948年1月被西北大学聘为副教授,但因故未履职。1948年8月,他辞去空军司令部翻译工作,在贺麟的举荐下,聘为武汉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49年暑假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院系调整,武汉大学哲学系合并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江天骥到北京大学工作。1956年李达校长重建武汉大学哲学系,礼聘江天骥回武大任教,1956年8月他回到珞珈山,此后一直在武汉大学哲学系工作至1998年退休。退休后仍然坚持哲学的研究,尤其是文化哲学的研究,直到2006年10月因病仙逝。
江天骥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八十余篇,内容涵盖逻辑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文化哲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等诸多领域。出版专著、译著、编著二十余本,其中与牛顿·史密斯合编的《波普在中国》一书以英文、意大利文出版,没有中文版。他创建武汉大学美国哲学研究室并主办内部学刊《美国哲学动态》,在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所领导的武汉大学现代外国哲学学科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点,1988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江天骥的学术影响不止限于国内。据一个统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中国大陆科学哲学学者在国外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只有两位学者,其中一位便是江天骥。1980-1981年江天骥任美国马里兰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委员会兼职教授,1980年在该校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委员会(即研究中心)工作和讲学。1981年春在耶鲁大学哲学系和政治学系任访问研究员;1983年4月起应邀在南斯拉夫杜布罗夫尼克国际大学校际研究生中心、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研究所从事科学哲学的讲学活动和学术交流;同年6月应邀赴美参加英语国家哲学和心理学学会第九届年会,在会上作“中国对身心问题的一种看法”的学术报告。会后访问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美国名校哲学系,同美国著名哲学家库恩、普特南、柯恩、瓦托夫斯基、范·弗拉森和爱米丽·罗蒂等进行了专门的学术交流,受到美国同行的欢迎和重视。1987年一家法文杂志将江天骥与钱学森并列为中国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
江天骥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美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国际科学哲学杂志》编委。1980年8月晋升为教授,1981年担任博士生导师并开始招收博士生,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还长期兼任湖北省逻辑学会理事、湖北省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会长。江天骥曾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中国西方逻辑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编委和主要撰稿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宗教、哲学规划小组成员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哲学评议组成员。
江天骥还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自1948年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培养了近60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二、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
江天骥先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在哲学的多个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谙熟现代西方哲学,尤其在逻辑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等领域贡献卓著。他的哲学研究不仅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评价。他曾在多个学术组织中任过重要职务,曾被聘为《英国科学哲学》杂志的编委。他主张要从两个不同的层次去研究西方哲学。第一、把哲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和一个社会的精神生活产物来研究,需要了解它和文化其余部分的相互联系以及它怎样受社会生活决定并影响社会生活。第二、把哲学作为人类一种认识形式来研究,这才出现“真”或“假”的问题。这两个层次虽然不同,但无论是哪一个层次重要的是准确地陈述一个哲学理论的内容和主张。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它同其它文化领域、同社会生活的相互联系,才能明辨它的“真内容”和“假内容”,否则就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
1. 研究、评介西方现代逻辑,推动了中国逻辑现代化,是中国研究现代逻辑的主要开创者之一
江天骥在逻辑学特别是归纳逻辑、逻辑哲学、西方逻辑史、哲学逻辑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长期从事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当时中国的逻辑学研究特别是现代逻辑的研究水平相对较低,不少从事逻辑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对现代逻辑知之甚少,更缺少现代逻辑的眼光。江天骥不仅熟谙现代逻辑,而且密切关注国际逻辑学研究的新动态,随时全面地掌握西方逻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956年周谷城在《新建设》2月号上发表《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一文,引起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哲学界一场声势浩大、持续多年的逻辑大论战。江天骥是这次论战的核心人物之一,积极参与几乎每个论题的讨论,译介了大量苏联和东欧国家有关逻辑论争的资料,撰写了大量论战性文章。毛泽东对这场逻辑论战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于1957年4月11日将周谷城、金岳霖、冯友兰、王方名、黄顺基、郑昕、贺麟、胡绳、费孝通等请到中南海颐年堂谈逻辑问题。这场论战被戏称为“楚汉之争”,江天骥、周谷城、王方名和马特被戏称为“四大名旦”。在这场论战中,江天骥从现代逻辑发展的视角探讨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这一视角和高度在当时学者中并不多见。“江天骥以较宽阔的学术视野,以较精深的现代逻辑理论修养,科学地解决了形式逻辑理论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给当时的论战注入了清新的现代学术气息,对推进我国逻辑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燕京:江天骥逻辑思想研究)1957年、1960年江天骥出版了《逻辑问题论丛》和《逻辑问题研究》两本专著,收集了他在那段时间各大报刊发表的论文,系统地论述了他对现代形式逻辑、传统逻辑和辩证逻辑等的看法。“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也受到了冲击与迫害,但主要是因他在“飞虎队”的经历。不过,因江天骥研究逻辑学而远离意识形态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在“文革”期间,他尽管仍坚持研究,但很难有多少成果。“文化大革命”后,1979年中国逻辑学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会长并组织成立了西方逻辑史研究会,主编了《西方逻辑史研究》一书。上世纪80年代,他又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现代归纳逻辑的专著《归纳逻辑导论》。
关于逻辑,江天骥主张或赞同如下观点:
(一)形式逻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形式逻辑指演绎逻辑,主要包括名词逻辑和命题逻辑。广义形式逻辑指除演绎逻辑外,还包括归纳逻辑和科学方法论,甚至辩证法。
(二)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具有客观基础。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归根结底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三)逻辑在认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逻辑不仅可以从确实可靠的知识出发推出新的知识,揭露各个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从真假未定的判断出发,推论出新的判断,如假说演绎法。
2. 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引领当代英美哲学研究,是中国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西方科学哲学肇始于古希腊,但真正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而且随着20世纪科学的发展与长足进步,1920年代后科学哲学成为西方特别是英美哲学研究的核心领域。江天骥是中国最早系统研究西方科学哲学的学者之一,也是最早系统地将西方科学哲学介绍给中国学界的学者,是中国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领军人和奠基者。早在1950年代他出版了《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1958)一书,客观系统地介绍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哲学观,肯定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合理因素并批评了其不足。书中肯定了石里克承认意识之外的存在并主张世界的真实统一性的观点,并因此被海外学者看作现代中国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根据研究生课的讲稿写成《当代西方科学哲学》(1984)一书,系统地评述了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科学哲学流派或思想,并通过历史的考察与分析,指出了科学哲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在80年代和此后,他编译、出版多本论著介绍、评述、研究西方科学哲学。如:主编了《科学哲学名著选读》(1988)、《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1990)、《波普在中国》(1992,与Newton-smith合编)、《从逻辑的观点看》(译著,1987)等著作。还撰写大量论文发表在中外文重要学术期刊,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如在国际权威科学哲学期刊《英国科学哲学杂志》发表了“科学合理性:形式的还是非形式的”,论证了科学合理性有形式的也有非形式的因素。逻辑经验主义和波普学派的纯形式合理性观点和库恩等人的单纯非形式合理性观点都是片面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拉维茨(Jerry Ravefz)评论说:“这篇文章既总结了过去的争论,又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因此对于科学合理性研究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
关于科学哲学,江天骥的主要观点可以简述如下:
(一)科学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不是单纯的认识论和归纳逻辑,象逻辑经验主义者所强调的;也不是单纯的认识论和科学合理性理论,象波普学学派和拉卡托斯学派所强调的;更不是和科学史、科学心理学与科学社会学揉合在一起的学科,象库恩和法伊尔阿本德所强调的;而是包括上述三方面问题的一门哲学学科,它不仅是方法论和合理性理论,也是认识论最重要部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P23)
(二)科学哲学中诸流派的观点具有片面的深刻性。“逻辑经验主义者仅仅注意科学知识的结构,使科学哲学完全脱离科学实践和科学内容,成为单纯的元‘科学’,有很大的片面性,会歪曲科学知识的性质。波普和拉卡托斯及其学派仅仅注意科学知识的发展,并且试图提出规范的规则,作为知识发展的唯一合理的标准,这是不符合科学历史与科学实践的。他们轻视逻辑分析,也有片面性。库恩和法伊尔阿本德没有把科学哲学和科学心理学与科学社会学严格区别开来,使科学哲学失去了作为专门学科的资格,使科学哲学与经验科学毫无区别,这是令人难以赞同的。”(《当代西方科学哲学》P22)
(三)如何评价西方科学哲学家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科学模型?在江天骥看来,判断一个科学模型是否合适,起码的要求是“它不能够蕴涵有违反那些公认为科学所具有的特性的结论;而且它最好能够说明科学的这些特性:(1)是合理的,(2)是发展的,(3)是客观的,和(4)可容许作出实在论的即唯物论的解释。”(《当代西方科学哲学》P285)据此标准,他认为,西方科学哲学家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科学模型,是实际科学的“抽象”和“理想化”,只突现了科学的某些特征。
(四)关于统一科学问题,他明确反对方法的统一性和本体论的统一性,主张多元主义方法论,支持某些科学理论之间的不可通约性主张,同一科学中的理论存在不可通约性,不同科学之间的理论更会有不可通约性。
3. 语言哲学研究独树一帜,引领并促进国内分析哲学的研究
20世纪初,有西方哲学家声称20世纪是哲学的语言哲学转向。传统本体论、认识论研究转变为语言哲学的研究,试图通过语言的分析、研究为认识论特别是科学的发展寻求可靠的基础。江天骥早在美国攻读研究生时,就极具眼光地对语言哲学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研究。1983年他在全国率先为研究生开设了语言哲学课程,讲授英美语言哲学和符号学。1982年发表《分析哲学的发展》一文,总结了分析哲学的发展并指出了分析哲学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放弃纯语言研究的立场;用内涵逻辑来补充外延逻辑;放弃狭隘的经验论立场并承认事实模态、客观必然性和客观真理”。(《二十世纪中国哲学》P568)与此同时,他还对大陆解释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课题“语言哲学—分析哲学与解释学比较研究”。1988年组织了大陆语言哲学郑州讨论会,并在会上作了《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学术报告,强调分析哲学与解释学将越来越相互趋近。同年10月,江天骥应邀出席香港“分析哲学学术讨论会”,作了题为《分析哲学发展中的转折点》的长篇报告,认为分析哲学发展的转折点是同解释学、辩证法开始认真的对话与合流。
4. 密切关注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新动向,积极参与文化哲学的研究与对话
江天骥从事西方哲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密切关注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新动向,高屋见瓴地把握住西方哲学研究的主流思想和观点,及时评述、引介到中国学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江天骥广泛汲取西方哲学结构主义、解释学、维特根斯坦哲学、后现代主义(Derrida)和后结构主义(Foucault)的思想,在80余岁高龄的时候,紧跟西方哲学研究前沿,进行了自己哲学研究的转向,开启了文化哲学和中西文化比较评价的研究。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哲学的论文,如《Problem of Relativision》(1991)、《从语言分析到文化批评—当代西方哲学的新方向》(1995)、《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1996)、《文化评价的问题》(1996)、《主体性与西方文化》(2001)、《从意识哲学到文化哲学》(2001)等等。
当然这一时期关于文化哲学的研究也得益于他长期对大陆哲学的关注与研究,得益于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精深研究和兼容并包的学术胸怀。早在美国期间就对法兰克福学派、杜威的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版或发表过有关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译著、论著或论文。1981年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全面介绍、评述法兰克福学派并第一次把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赛的哲学引介进国内。
关于文化哲学,江天骥的观点可概述如下:
(一)关于相对主义问题,江天骥主张较弱形式的相对主义,在他看来,“相对主义是不可驳倒的,只能够使它受到约束”。(江天骥自述)
(二)关于知识和行动的关系问题,江天骥认同维特根斯坦《论确定性》一书的观点,认为维特根斯坦通过两个知识概念解决了西方哲学的危机,“他以通过共同体的语言和行动而非通过个人的理智直觉或感觉经验所获得的大量不可置疑的知识驳倒了怀疑论,恢复自然的实在论和科学及常识的地位”。(江天骥自述)
(三)关于文化评价,江天骥同意尼采的观点,以文化对人类的价值来评价、衡量不同领域或文化传统的高下或优劣。“(一)没有普遍历史:一元论的、直线式的进化史。普遍历史观点实质上欧洲中心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以西方文化或科学为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合理性和价值。(二)文化必定相对于民族、社会或人群、历史传统等等。评价任何文化标准应是它使社会安居乐业,能抵御天灾人祸、抗击外来侵略,以便生存发展的能力。而不是任何由外面输加的标准。(三)狭隘的、固定不变的理性主义已经过去了。人类学者提出的宽容原则意味着任何能使一个社会或人群独立存活的文化都包括在扩大的合理性模式之中”。(江天骥自述)
江天骥主要论著
江天骥.1940.费希特的生平和哲学(译著).重庆:重庆出版社.
江天骥.1957.逻辑问题论丛.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江天骥.1958.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江天骥. 1959.狄德罗哲学选集(法)(译著).北京: 商务印书馆.
江天骥.1981.批判的社会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述评(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江天骥. 1981.拉摩的侄儿.(法) (译著).北京: 商务印书馆.
江天骥.1984.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江天骥.1984.西方逻辑史研究(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天骥.1985.Scientific Rationlity: Formal or Informal.BJPS.
江天骥.1987.归纳逻辑导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江天骥.1990.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
江天骥、Newton-smith.1992.波普在中国(主编). London:,Routledge.
江天骥.从语言分析到文化批评——当代西方哲学的新方向.哲学研究.1995年第5期.
江天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哲学研究.1996年第5期.
江天骥.文化评价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年.
江天骥.科学——是压力集团抑或研究工具.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年第3期.
江天骥.从意识哲学到文化哲学.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
江天骥.知识、真理、行动主义与萨特新人道主义——人是创造世界之力量.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主要参考文献
江天骥.2006.江天骥自述.哲学评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江天骥. 1984.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桂起权. 2008.江天骥先生为我指明科学哲学之路.北京:哲学在线.
撰稿人
陈祖亮,副研究员,1997—2001年在江天骥教授指导下研究文化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载《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第二分册),总主编:钱伟长,主编:汝信,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